Media Clipping
Current Happenings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欧建平 《艺术评论》2014年09期   

2014年7月13至25日,由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和香港城市当代舞团联合主办、第三届“北京舞蹈双周”刚刚落下帷幕,其三个板块的形式虽然相同,但内容却更加丰富。 

 

第一周的“国际舞蹈营”,请来了中国、韩国、以色列、瑞士、瑞典、西班牙、波兰、荷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共 12个国家的 18位老师,他们教授的课程基于传统,但却颇有新意,尤其是在运用中国的太极、八卦掌、气功、西方的身心学、犹太的哲学和印度的灵修智慧、镜像神经元学说等理论,认识人体解剖结构、关节、肌肉、韧带、神经、呼吸和动作原理,提高重心移动的意识与灵活性,以及对其他舞者和外部环境的反应,增强动作的质感,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编舞积累更多动作素材等诸多方面,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周的每一天,均由两大板块组成:首先是上午的“研讨会”板块,主持人和汉粤英三语口译均由舞蹈节的创办者曹诚渊担任,议题总是前一天的重要演出,嘉宾则是各位主创人员和江东、欧建平、陈颂瑛、李海霞等来自北京和香港的专家;然后是由四台题材、体裁、规模和成熟度不同的作品组成的“演出”板块:接连五天、每天一台的“青年舞展”上,总共推出了来自中国北京、天津、德州、沈阳、长春、南充、南京、重庆、长沙、无锡、武穴、广州、桂林、深圳、珠海、香港,韩国首尔、印度加尔各答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共 19个城市的 36个节目;接连五天、每天两台的“另类平台”上,总共推出了来自中国北京、珠海、香港、台湾,以色列特拉维夫、波兰华沙、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洛杉矶、加拿大渥太华、澳大利亚墨尔本共 10个城市的 27个节目;以及接连六天,每天晚上的“焦点舞台”上,来自北京、香港、以色列特拉维夫、荷兰阿姆斯特丹、广州、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法的六台大型演出《圆 ・超速》《购人心弦》《印象》《咫尺》《本无》和《卡门》。与上两届“舞蹈双周”不同的是,白天的研讨会和中小型演出均改在交通比较方便的繁星戏剧村举行,而晚上的大型演出则继续在解放军歌剧院举行。 

 

总体而言,第二周开幕时的一个晚上和随后的五天五夜中,马拉松式的 21台、总计 69个规模不等、风格迥异的现代舞演出,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老话在 21世纪今天的重现。而这种情形恰恰应是现代舞“与时俱进”的硕果,也是我们舞蹈界,乃至整个艺术界孜孜以求的理想。 

 

《圆 ・超速》:为演出板块开幕 

为整个“舞蹈双周”演出板块开幕的《圆 ・超速》,是个不讲故事,仅用“时、空、力”这三大要素说话的纯舞作品,因而对舞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更高,由主办单位之一的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创作演出。 

 

整台演出中,上下两个半场充满对比:由訾伟编导的《圆》侧重在空间的无穷变化上大做文章,而由李捍忠和马波夫妇编导的《超速》则更多地在时间的快慢反差上寻找各种可能。两个作品中,均有让观众看时聚精会神、看后津津乐道的精彩舞段。 

 

在《圆》中,汤婷婷的独舞以腰为轴、以圆为律、全身上下、一动俱动、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变化最为吸睛,其身体的开发达到了没有一个死角的地步,其速度的把握更是进入了一个随心所欲的境界。与她相呼应的是,全体群舞演员的手臂乃至整个身体的舞动,均是以圆为主题的各种变奏,而他们的全神贯注则使这些纯动作充满了稳若磐石的定力。 

 

比较而言,《加速》使用了行为艺术、视频图像、当代音乐等许多非舞蹈的元素,因而数倍地增添了这部作品的张力――比如安排编导家的儿子李雨笑登场,向观众发射纸飞机、原地高抬腿、触景感伤、拨打电话等行为,为凝重的作品平添了几分清新的童心童趣。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舞者们训练有素的身体和不知疲倦的耐力,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作品中,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表现出惊人的素质,以此为本届舞蹈双周的演出板块隆重开幕 

 

“香港舞蹈日”:最为引人瞩目 

在为期一周、琳琅满目的演出中,最为引人瞩目整体形象当属 7月21日全天的《香港舞蹈日》。从早到晚的四台演出中,包括了13位青年编导的 11个节目,其中有 10个中小型作品和一台大型演出。 

 

总体而言,这些年轻的编导们清一色地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现代舞系,是继黎海宁、曹诚渊、梅卓燕、潘少辉、伍宇烈等海归背景的第一、二代现代舞蹈 家,余仁华、王廷琳、梁家权、马才和、严明然、周佩韵、杨惠美、黄狄文等本地培养的第三代现代舞蹈家之后的第四代现代舞人。演艺学院自 1984年成立至今,为香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艺人才,但演艺学院与下属舞蹈学院的两级院长,乃至芭蕾和现代舞这两个外来舞种的系主任,都聘用欧美专家的惯性历来备受争议,其中的“弊”表现在,欧美老师都很敬业,但却无法融入香港的文化生态,更难与香港的舞蹈界打成一片;“利”则表现在,他们的英语教学与国际化思维使得香港的学生们一直在国际轨道上发展――不仅在校期间可以频繁地出国表演,而且毕业后可以轻松地去国外发展! 

 

这一切优势体现在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的这群香港青年舞者们的身上。他们全部都有去欧美游学,甚至在国外舞团工作的经历;有些人虽然年纪轻轻,却已在多个欧洲舞团工作过;更为宝贵的是,他们的国际经验中,既有如鱼得水的自在,也有颇感迷茫的等待但正是这些走出国门、独闯天下的生活与工作经验,以及与多种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艺术家们合作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如今视野比较开阔、手段比较多元的舞蹈创作! 

 

10个中小型的香港现代舞 

《人工呼吸》是个“环境编舞”作品,由徐亦婕、施卓然自编自演。两位舞者仅用了“你的呼吸自由吗?需要人工呼吸吗? ”的画外音和防毒面具、开山采石的爆炸声面等生活化动作,便清晰易懂地揭示出空气污染给全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群舞《听说这里很美》是个哲理性的作品。黄志荣毕业八年来,一直靠在迪斯尼乐园跳舞为生,但始终坚持创作,因而为这个作品赢得了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整个表演通过一群女舞者错落有致的空间调度、张弛对比的呼吸声音,以及编导扮演的出家人气沉丹田地下棋、稳若泰山地击钵,创造出定力十足的气场,并将观众引入内心的静谧之美。

男子独舞《囚人》由李家祺编导、施卓然表演,意在探讨人生的自由与困境,其独到之处在于找到了一种直接破题的手段――舞者用积木搭建房屋,并以在其中摸爬滚打、凝神思考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现代人由空间狭小带来的生存危机。 

 

《着色》属于纯舞类作品,编导白潍铭试图用色彩的浓淡折射动作的强弱,因而对舞者的体形和肌肉能力要求颇高。荧光灯下,一位仅穿护身的少男(许嘉俊饰)走到后区的中央处,展示自己的形体美。结束时,另一位少年(殷志凯饰)则走到台口外的右侧,背靠墙壁,用粉笔画出自己的身形,试图让自己得到永恒。 

 

《女身》原本是个以“彩绘”为看点的女子独舞,但因内地的审美习惯不同,自编自演的黄碧琪穿上了紧身衣;不过,其女性的曲线、腰肢的扭动依然美丽诱人。 

 

《始至》是个男子独舞,同样是自编自演的陈俊玮可谓把玩动作的高手:首先,他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重心极度前倾的踉和烟雾弥漫、两人因无法呼吸而憋死在地跄步冲上舞台,其浑身上下的灵巧自如、动势突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舞者的随心所欲;最后,他又用了那个出场时的踉跄步,一头扎进了侧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编舞的首尾呼应! 

 

由曹德宝和李朗轩表演的男子双人舞《潜 ・藏・压》,意在表现生活中的重压。编导黄美玉是个爱读书、勤思考的女生,因而敢于摆脱叙事的惯性,仅通过动作张力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压抑,实为难能可贵。 

 

《一一》是个融画外音和装置艺术于一体的四人舞,但因有七根绳索横穿于舞台,给人造成了大群舞的气场。编舞梁芷茵之所以采用了这些非舞蹈的手段,是因为她对人、人际关系、人的生死,有许多的思考,而“一一”这个作品则表现了其中的一点一滴。 

 

在所有“香港舞蹈日”的节目中,由李思飏和王丹琦夫妇自编自演的《葛拉蒂 X》可谓独树一帜。其创作灵感来自古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为主题的三部曲之三。舞台上,两人将这个感人至深的神话,通过李思.漂亮的脚背和灵动的肢体,与王丹琦健硕的身材和传神的雕工,表现得活灵活现,甚至触目惊心。 

 

《泥尘》一登场,让北京的观众再次瞠目:一位女神居然从一尊泥塑中脱颖而出!而这个长达 20分钟、静远远大于动、没有传统舞步的“行为艺术”作品,居然没有让人感到片刻的索然寡味,可谓又一个奇迹! 

 

《购人心弦》是“香港舞蹈日 ”压轴的作品,由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编导是已在该团做了 17年舞者,并在八年前由小到大开始编舞的庞智筠。她选择了这个主题,不仅因为香港历来被人们称作“购物天堂”,而且还因为演艺学院的老师曾对她说:“你编什么没关系,只要能‘扣人心弦’就好! ”而在粤语中,这个“扣”字恰好与国语中的“购”字谐音! 

 

70分钟的作品中,有许多量身打造的舞段和场面耐人寻味,比如黄振邦与黄狄文由对抗变成嬉戏的男子双人舞,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三人舞;黎德辉捧起一件深色西装,想起一段昔日往事的独舞;黄振邦从成堆的衣服中,扒出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并与她共跳的一段旧情复发的双人舞;黄狄文身穿编导酷爱的粉红色的西装,与多位女子共跳的双人舞;当然还有许多成群结队的购物狂们的大型群舞。 

 

“青年舞展”上的5个内地独舞 

《浮》是男子独舞,由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的本科生卜瑞自编自演。出人意外的是,舞者虽是一介白面书生和舞界新人,却能通过一系列抑扬顿挫、摸爬滚打的动作,将人在浮世中前行、寻觅、向往、失败、等待、祈求的状态表现得清清楚楚,但身体条件的局限,使其动作不够流畅。 

 

《手捧铜铃哼落花》是女子独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现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的刘慧明一身黑衣,道姑模样,手持铜铃,渐入迷狂,喃喃自语,默默祈祷,将观众带入难得的冥想。如能采用古老的道教音乐,味道势必更对。 

 

《曼珠沙华》这个主题取自《法华经》,指的是一种开在黄泉路上、鲜红妖艳的“彼岸之花”,具有唤起死者生前记忆的功能。身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研究生的袁作朦一出场便身手不凡――黑色衣冠映衬的光头、令人赞叹不已的脚背、一连串云手主题的变奏,紧接着中途加速的旋转,让技术为艺术服务得恰到好处。 

 

《角儿》是北舞现代舞教育研究中心大一学生系列作品中首个登场的男子独舞,自编自演的王俊少让全场观众眼前一亮。颇为考究的是,舞者在全部涂白的面孔上,别具匠心地仅化了右侧的一只眼睛和一侧眉毛,而一声委婉且有穿透力的叹惜声,则让人看到了一位戏份十足的 “角儿 ”。 

 

《就是这个调调》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年轻的 “老戏骨”,他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舞蹈系的大三本科生彭汨,编舞则是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曹威。舞者把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后生塑造得活灵活现。 

 

“另类平台”上的 10个作品 

 

《错置 ・位移》(Displacement)是个三人舞,编导与主演是身材娇小但气场超强的美籍华人舞蹈家余承婕(Yu Cheng-chieh)。这个作品清晰地展示出作者青少年时期在台湾地区生活了 24年,随后在美国东西海岸生活了 25年,于中西文化零距离“擦撞、争斗、平息和交流”中的身体经验。 

 

《回音》是个手段多元、调度灵活的舞蹈剧场作品,由北京人汪圆清编导,澳门人金晓霖合演,而现场声乐则由印度人拉妮・杰罗特(Lani Geroult)演唱。男女舞者之间、中国印度之间、音乐舞蹈之间、说话吟唱之间的多重交织与乱中有致,则让人看到了汪圆清驾驭多种元素的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男子双人舞《孤修寂炼》,由台湾舞者蔡博丞编导,并与赖翃中合舞。两人配合默契的表演、难度颇高的动作、金色的头发与红色的 “金箍棒”,时刻在告诉内地的观众:这是一对技精艺熟、举重若轻、肝胆相照、爱憎分明的当代孙悟空! 

 

由澳大利亚的本 ・科巴姆(Ben Copbham)编舞、米歇尔 ・希文( Michelle Heaven)表演的《瞬间》(Fade)是本届“舞蹈双周”中,以“柔弱”和“安静”见长的作品。当希文将一架带有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搬上了舞台,并用它播放出阵阵轻柔细腻的音乐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生的脆弱与短暂。 

 

与视频巧妙互动的男子独舞《黛朵的悲歌》(Dido Lament),由波兰人罗伯特・普日贝乌(Robert Przbyl)自编自演,其体量超大的肢体给观众以超常的冲击力,同时又不乏轻松与顽皮。 

 

双人舞《头撞地》,由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许一鸣编导,并与同团舞者谢欣共同表演。这是整个“双周”中难度最大的纯舞作品。两位优秀舞者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清晰的时空力,将无数组“发力” /“借力”的过程表现得天衣无缝且兴味颇浓。 

 

不知何故,三段式的《第十五回 ・双人舞》(The Fifteenth Project Duet)在同一天里先后跳了两遍,因此给观众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这里的“十五”指的是荷兰编导阿尔诺 ・斯海特马克(Arno Schuitemaker)的第十五个带研究性质的纯舞作品,研究对象是演员与观众间的关系,以及“我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问题。 

 

《似曾相爱》(You Told Me You Loved Me)是个双人的舞蹈剧场作品,大量使用了视频、对话、行为艺术等非舞蹈手段,由前荷兰舞蹈剧院二团的舞者凯文・波拉克(Kevin Polak)与中国珠海的宁曦(Ning Xi)自编自演。整个作品 20分钟,浓缩了这对跨文化男女间的爱情纠葛。 

 

《缱绻》(Engage)也是个使用了视频、对话,甚至漫画等多种手段的男女双人舞,由国际知名的以色列舞蹈家伊多 ・塔德木尔(Ido Tadmor)编舞,并与荷兰舞者埃尔维拉・皮欧伦(Elwira Piorun)共舞。其中的女子尽管也扮演了一个主动追求男子的角色,但男子在开始和结尾时,先后用了脚和手去主动接触女子,表现出最终对女子的接受,并且双方都没有出现令人不快的暴力。 

 

由特德 ・鲁滨逊(Tedd Robinson)编舞、加拿大老虎公主舞蹈团(Tiger Princess Dance Projects)的罗伯特 ・格伦贝克(Robert Glumbek)和黄碧琬(Yvonne Ng)表演的《石头丝绒》(Stone Velvet)是男女双人舞,但却用欢蹦乱跳的动作和的情绪,为整个“舞蹈双周”的“另类平台 ”压了大轴。

 


Copyright (C) LDTX.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2893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148号